English | 简体中文 | 繁體中文 | 한국어 | 日本語
2020年2月10日 09時02分
Share:
五龍電動車起“內鬥” 董事會提議供股或為“稀釋”大股東股權

香港, 2020年2月10日 - (亞太商訊) - 近日,港股市場再次上演“內鬥”大事件,五龍電動車(00729.HK)大股東金港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提請召開股東特別大會,罷免包括首席執行官謝能尹、首席技術官陳言平在內的現任董事會2名董事以及3名獨立董事。據瞭解,此次罷免原因或出於對於融資的內部分歧,控股股東只有進入到董事會層面,相關融資才能夠落地,而現董事會以各種理由拒絕新大股東進入董事會,所以才有了這場針對內部的“戰爭”。

管理不善致上市公司數年虧損 股東方向“內部人控制”開刀

資料顯示,五龍電動車現任董事會共有8名董事,其中,5名非獨立董事,3名獨立董事,大股東金港集團投資有限公司並無代表在董事會任職。

不僅如此,從董事會成員構成來看,曹忠目前持有五龍電動車3.32%的股份,黃坦任總經理的中國東方資產管理(國際)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Sino Power Resources Inc。為五龍電動車第二大股東,持股比例10.48%,盧永逸為中信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行政總裁,而中信國際資產管理為五龍第三大股東,持股比例為4.23%,剩下的五個董事,除了陳言平個人持有極少的股份外,其餘4人均未持有五龍電動車股份。

由此來看,股東方在董事會8席之中只占3席,對上市公司相關決策的“話語權”較弱,就現狀而言,五龍電動車目前正處於“內部人控制”狀態下。

內部人控制(Insider Control)是指現代企業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(控制權)相分離的前提下形成的,由於所有者與經營者利益的不一致,由此導致了經營者控制公司,即“內部人控制”的現象。籌資權、投資權、人事權等都掌握在公司的經營者手中即內部人手中,股東很難對其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。由於權利過分集中於“內部人”,因此在股東及其它利益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。

“內鬥”事件早現端倪 董事會提議供股遭股東方董事反對

港交所披露易資訊顯示,金港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目前持有五龍電動車238,215,000股股份,持股比例為12.2%,按照規定,有權要求董事會召開股東特別大會,以處理有關要求中指明的任何事項,且該大會應於遞呈有關要求後兩個月內舉行。金港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是於2020年1月16日提交有關罷免的書面呈請的,按照規定,此次股東特別大會將於2020年3月15日召開。

結合著1月16日這個罷免呈請提交的時間來看,五龍電動車春節前的一項公告就頗耐人尋味了。

1月20日晚間,五龍電動車發佈公告,建議每持2股供1股方式集資最多約2.03億元,每股供股價0.2元,供股將按非包銷基準進行,並未規定最低認購水準。待供股條件獲達成後,不論最終認購水準如何,供股都會繼續進行。

供股是指上市公司發行新增股票讓現有股東認購。例如五龍電動車以二供一方式去供股,即是指原有股東手持每兩股舊股,就可以有權去購買多一股新股。

公告顯示,對於供股提議,五龍電動車董事會6名董事投票贊成,但兩名董事曹忠及黃坦則投了反對票,而在公告中明確披露投反對票的董事名稱,這種情形並不多見。

前腳大股東提請罷免董事會成員,後腳董事會就建議供股,而包括董事局主席在內的兩名股東方代表還投了反對票,這件事情,怎麼看背後都應該有故事。

供股或為“稀釋”大股東股權 中小股東“欲哭無淚”

從公告來看,此次供股,對選擇不參與或不能參與供股的現有股東將構成約 7.14%之攤薄效應。董事會之所以在股東方堅決反對的情況下強行推行供股,而且時間趕得很緊,其最終的目的,會否是希望通過供股來稀釋大股東股權?

一般當公司宣告供股時,現有股東會收到供股權利,叫做供股權(Pre-emption rights)。如果股東不想供股,可以放棄這個權利,或者在市場上把這供股權沽出套現。但此次五龍電動車董事會並未給股東方轉讓供股權的機會,若股東放棄供股權,其供股權將直接由上市公司統一調配,這也直接損害到了包括中小股東在內的所有股東方的利益。

而此次董事會確定供股為2供1也頗有講究,因為在這個範圍內,供股提議只需董事會通過即可,無需過股東大會,換句話說,這也是“內部人”控制公司權力的邊界。

此次若供股順利實施,就是港股史上“內部人”通過供股方式攤薄大股東股份,強化對公司控制的典型案例,也可以看作是“內部人”對大股東提請罷免董事會成員的強烈反擊。

神仙打架,殃及池魚。無論怎麼看,供股行為,最後都會損害到中小股東的利益,不但攤薄了中小股東權益,從股價表現來看,截止2月7日收盤,五龍電動車報收0.185港幣/股,低於供股價0.2元/股,買來就虧,相信五龍電動車的中小股東們,也是“欲哭無淚”。

新能源汽車發展正當時 管理層“內鬥”影響投資者長遠利益

在過去的幾年中,高速增長的新能源市場帶來了許多紅利,新能源也被認為是國內車企彎道超車的機會之一。同時,5G和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使車聯網等細分領域受到青睞,加之全球範圍內可持續發展對於環保要求日益趨嚴,諸多利好現象顯示新能源汽車市場中長期增長邏輯不變。

在這期間,一些優秀的上市公司抓住了機遇,獲得了歷史性的發展。近日,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發佈了該公司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財務報表。財報顯示,特斯拉第四季度總營收為73.84億美元,同比增長2%。從股價表現來看,截止到2月5日,特斯拉股價近一年來大漲135%,而2020年以來,其股價表現更是瘋狂,狂漲128%。

反觀五龍電動車,受業績拖累,五龍電動車股價常年在低位徘徊,截至2月5日,相較於恒生指數一年期4.85%的跌幅,五龍電動車股價大跌84.41%。和新能源汽車相比來看,五龍電動車同樣表現萎靡,開年至今股價以19.34%的幅度領跌香港新能源車板塊。

而五龍電動車的底子本來不差,此前曾獲李嘉誠投資,在多地押注電動車產業,還獲得了國家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准入資質以及工信部資質的“雙資質”認證,目前已打入美國及歐洲市場,取得了包括美國聯邦快遞在內的數筆訂單,極有希望被打造成新能源汽車領域的“民族品牌”。

分析人士認為,當前時點,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個股已經取得巨大的漲幅,市場已經反映了行業發展的預期,五龍電動車更應該做的是優化治理結構,提升業績及二級市場表現,給投資者帶來積極的回饋,而非以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方式開展“內鬥”。如果是在監管更嚴格的A股,上市公司管理層這樣的做法,應該已經收到了監管機構的關注,要求其對相關事項的合理性進行說明。

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,是市場最具活力的競爭主體,優秀的管理團隊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,巴菲特對優秀管理層的基本標準是:“他們熱愛自己的公司,像所有者那樣思考,他們的所作所為表現出高尚的品德與出眾的能力。”就是說必須要熱愛自己的工作,能站在股東權益的角度去思考問題,出眾的能力一定要發揮正面作用。五龍電動車的管理層,顯然並未挑起這樣的重任。


話題 Press release summary 部門 Daily Finance, Daily News
https://www.acnnewswire.com
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


Copyright © 2024 ACN Newswire. All rights reserved.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.

 

Latest Press Releases
朝雲集團(06601.HK):穩健增長與高派息策略共驅,多家頭部券商給予增持評級  
Apr 19, 2024 10:24 HKT/SGT
標題:巨星傳奇:2023年IP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2.9%  
Apr 18, 2024 21:17 HKT/SGT
德事商務中心(TEC)2023年收入創新高  
Apr 18, 2024 10:01 HKT/SGT
PaySaxas啟動,提供全球支付,為進出口市場提供獨特解決方案  
Apr 18, 2024 00:43 HKT/SGT
品創控股入股杭州拜偲科 瞄準萬億電商市場  
Apr 17, 2024 19:18 HKT/SGT
中國同輻公佈2023年度業績  
Apr 17, 2024 13:53 HKT/SGT
益美國際拓展國際綠能佈局,盈利前景廣闊可期  
Apr 16, 2024 18:08 HKT/SGT
中國抗體SM17治療特應性皮炎(AD)之臨床前結果刊登於國際科學期刊《Allergy》  
Apr 16, 2024 17:44 HKT/SGT
茶百道(2555.HK)正在招股:引領現製茶飲賽道 營收淨利顯著提升  
Apr 15, 2024 14:58 HKT/SGT
Seamless For Science: 利用先進的人工智慧和真實資料庫革新文獻綜述  
Apr 15, 2024 11:00 HKT/SGT
更多新聞發布 >>
 Events:
More events >>
Copyright © 2024 ACN Newswire -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
Home | About us | Services | Partners | Events | Login | Contact us | Cookies Policy | Privacy Policy | Disclaimer | Terms of Use | RSS
US: +1 214 890 4418 | China: +86 181 2376 3721 | Hong Kong: +852 8192 4922 | Singapore: +65 6549 7068 | Tokyo: +81 3 6859 85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