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 | 简体中文 | 繁體中文 | 한국어 | 日本語
2016年10月24日 10時48分
Share:
    

來源 Legend Holdings
柳傳志:擴大消費外「雙創」是經濟增長另一動力

香港, 2016年10月24日 - (亞太商訊) - 據聯合早報報導,雙創”戰略兩年前由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,被視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增長引擎之一。

全球最大電腦製造商之一——聯想控股董事長、聯想集團的創始人柳傳志認為,中國政府近年力推的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的政策並非口號,因為它目前已經開始發揮作用,未來也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。

作為本年度的連氏傑出訪問學者,柳傳志昨晚在一場講座上,以聯想為例講述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。他在講座開始前接受《聯合早報》的採訪時,發表上述看法。

作為中國第一代的“創客”,柳傳志認為,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近年持續增大的背景下,除擴大消費外,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將是未來經濟增長的另一大動力。

“雙創”戰略兩年前由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,被視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增長引擎之一。

針對有觀點質疑中國官方提出的這項戰略至今成果有限、僅是口號,柳傳志表示不以為然。

他舉例說,北京的中關村便是中國創業的一個縮影,那裡聚集著大量的高校和研究所,同時還吸引了天使投資、風險投資等大量投資,創業創新的氛圍十分好,當地經常舉辦各種沙龍,人們一起研究創業創新的問題。

中關村位於北京市海淀區,是中國的高科技中心,也被譽為“中國的矽谷”。

柳傳志指出,當地的生產總值近來不斷提高,成為中國新經濟的發動機,說明了創新創業起到了作用。

他說:“從這個角度來看,創業和創新還真的不是一個口號。真的已經做起來了。”

至於能否做到與世界先進水平相當,柳傳志認為,這就得視投資者的眼光了,以及他們能否將優秀創業者的潛能釋放出來。

被公認為“商業教父”的柳傳志也提醒那些打算創業的年輕人,在決定是否要投身創業大軍前,必須深思熟慮。

“什麼事要想清楚?首先就是創業的本金從哪裡來?據我了解,有些大學生是用家裡父母的養老金。這種創業還是要格外小心。因為第一次創業是很困難的。”

在昨晚約兩小時的講座中,這個40多歲才“下海”經商的企業家,帶著對商業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向在場觀眾敞開心扉,分享了30多年的創業心路歷程,回憶了一路走來的收穫與艱辛。

今年72歲的柳傳志,在改革開放初期帶領聯想在PC領域做到全國第一,然後以“蛇吞象”的氣勢收購國際IT巨頭IBM的個人電腦業務,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。此後,他轉向投資,專心打造聯想控股,嘗試通過非相關多元化的戰略,實現對聯想品牌的雙輪驅動。

如今,聯想控股的營業額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(600億新元),在今年《財富》(中文版)發布的2016中國500強排行榜中,於2015年實現上市的聯想控股排名第18位,是排名第一的民營企業。

昨晚在文華大酒店舉行的講座共吸引超過1000名公眾出席。該講座由連瀛洲紀念獎學金主辦。該獎學金由新加坡連氏基金與南洋理工大學在2007年攜手成立。

話題 Press release summary
來源 Legend Holdings

部門 Daily Finance, Daily News
https://www.acnnewswire.com
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


Copyright © 2024 ACN Newswire. All rights reserved.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.

 

Legend Holdings Related News
Apr 9, 2024 17:37 HKT/SGT
联控旗下正奇控股投资企业中瑞股份成功上市
Apr 9, 2024 17:31 HKT/SGT
聯控旗下正奇控股投資企業中瑞股份成功上市
Mar 29, 2024 17:14 HKT/SGT
直面企业发展转型挑战 联想控股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
Mar 29, 2024 17:10 HKT/SGT
直面企業發展轉型挑戰 聯想控股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
Mar 29, 2024 17:05 HKT/SGT
联想控股2023年收入4360亿元
More news >>
Copyright © 2024 ACN Newswire -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
Home | About us | Services | Partners | Events | Login | Contact us | Cookies Policy | Privacy Policy | Disclaimer | Terms of Use | RSS
US: +1 214 890 4418 | China: +86 181 2376 3721 | Hong Kong: +852 8192 4922 | Singapore: +65 6549 7068 | Tokyo: +81 3 6859 85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