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 | 简体中文 | 繁體中文 | 한국어 | 日本語
2010年3月26日 14時18分
Share:
    

來源 China Innovation Investment Limited
中國創新推動減排產業 創造低碳生活

香港, 2010年3月26日 - (亞太商訊) - 隨著全國政協及人大兩會會議閉幕,市場原來憧憬的《低碳經濟指導意見》縱然未有在兩會期間推出,惟中央以發展清潔能源、推動減排產業,以低碳發展為長遠目標的核心策略卻未有改變。中國創新投資有限公司(“中國創新”,股份代號:1217.HK) 作為香港資本市場首家銳意投資軍民兩用三新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,正積極向著太陽能、LED等新技術投資邁進,協力營造低碳社會。

全國兩會已於本月上旬召開,由九三學社提出的《關於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提案》被列為本屆政協會議的一號提案,低碳經濟、節能環保、新能源等頓為今年兩會的熱點,無疑成會未來社會發展的指標。

縱然《低碳經濟指導意見》最終並未有如市場預期在兩會期間出台,惟國家對節能減排的重視絲毫沒有減退。自去年底哥本哈根會議召開過後,我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立場,已表明對未來促進節能減排的態度,而中國作為世界大型能源生產國,太陽能、地熱能等的發達已為發展低碳經濟加添注碼。據了解,發改委起草的《低碳經濟指導意見》目前正進入最後階段,並有望在短期內公佈,低碳發展進一步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取向。

事實上,低碳經濟擁有其獨特優勢,而風能及太陽能等新能源更是推動低碳經濟的主要動力之一。瑞銀日前便預期,環保行業將會是下一個周期的焦點所在,料有關周期更會維持較長時間,當中特別看好風力及太陽能發電行業的前景。

作為香港資本市場首家銳意投資軍民兩用三新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,中國創新對減排產業推動不遺餘力,冀可配合國家低碳發展的政策,其同創建和諧社會。中國創新所涉足的「三新」範疇包括「新能源」、「新光源」,以及「新材料」。

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向心先生解釋,「新能源」所指的是生生不息的清潔能源-太陽能、風能以及地熱能;「新光源」則為利用半導體發光的LED產品。有別於以螢光粉發光的傳統光管,半導體本身並不會釋放出有毒物質汞,加上半導體本身就能發光,故LED的應用除了更為環保,而耗電量亦較低。至於「新材料」就是指節能的材料,當中透過多層低溫共燒陶瓷(LTCC)技術製造的陶瓷,在隔熱、傳性及節能均表現卓越。

由此可見,中國創新的策略,是要透過「新能源」、「新光源」,以及「新材料」上、中、下游三項投資分佈,埋下協同效應的一條龍佈局,現時亦正積極物色太陽能、風動能、地熱能、以及LED等新技術的投資良機,致力打造完整的節能減排產業鏈,創造低碳生活。

欲了解更多信息,請聯繫:
Carmen Lee
Investor Relationship Department
China Innovation Investment Limited
Email: carmen.lee@1217.com.hk
Tel: 2111 9988
Direct : 2155 6275
Mobile: 6301 6611
Fax: 2111 9989



話題 General Announcement
來源 China Innovation Investment Limited


https://www.acnnewswire.com
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


Copyright © 2024 ACN Newswire. All rights reserved.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.

 

China Innovation Investment Limited Related News
Apr 17, 2012 19:04 HKT/SGT
中国创新完成军民两用四新产业布局
Apr 17, 2012 19:02 HKT/SGT
中國創新完成軍民兩用四新產業佈局
Apr 17, 2012 19:00 HKT/SGT
China Innovation Completes the Duel-usage in Four-New Industry
Mar 13, 2012 09:40 HKT/SGT
中国创新公布二零一一年全年业绩
Mar 13, 2012 09:35 HKT/SGT
中國創新公佈二零一一年全年業績
More news >>
Copyright © 2024 ACN Newswire -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
Home | About us | Services | Partners | Events | Login | Contact us | Cookies Policy | Privacy Policy | Disclaimer | Terms of Use | RSS
US: +1 214 890 4418 | China: +86 181 2376 3721 | Hong Kong: +852 8192 4922 | Singapore: +65 6549 7068 | Tokyo: +81 3 6859 8575